在當今城市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海綿城市建設作為一種創新的城市發展理念和實踐,正逐漸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策略。海綿城市建設旨在通過自然途徑和人工措施,使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降雨時吸收、蓄滲雨水,并在需要時釋放利用,有效緩解城市內澇、水資源短缺和水環境污染等問題。
海綿城市建設是指通過一系列生態措施和技術手段,使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它涵蓋了城市規劃、建筑設計、園林綠化、市政工程等多個領域,旨在構建一個能夠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雨水的城市生態系統。海綿城市建設不僅關注雨水的收集和利用,還注重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升城市防洪排澇能力,促進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目前,中國海綿城市建設正處于全面推進階段。隨著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海綿城市建設已成為城市發展的新趨勢。許多城市已經制定了海綿城市建設的規劃和實施方案,通過建設雨水花園、綠色屋頂、透水鋪裝、生態濕地等設施,有效提升了城市的雨水管理能力和生態環境質量。
一、海綿城市建設行業發展環境分析 1.政策框架:從頂層設計到全域推進
海綿城市建設被納入國家戰略體系,政策從“試點示范”向“系統化全域推進”升級。國家層面出臺專項行動方案,明確徑流總量控制、內澇防治等核心指標,并通過中央財政獎補與地方配套資金形成杠桿效應,綠色金融工具如REITs、綠色債券加速落地,緩解項目資金壓力。地方層面則結合氣候特征與城市定位,制定差異化實施路徑,例如北方城市側重雨水資源化利用,南方城市聚焦內澇防治,政策紅利持續釋放長效需求。
2.技術創新:綠色與數字技術雙輪驅動
技術體系呈現“綠色基礎設施+灰色設施+智慧管理”深度融合特征。透水鋪裝、雨水花園等生態技術通過模塊化設計實現規模化應用,調蓄池與智能泵站構建動態調峰系統;同時,物聯網、大數據與AI算法滲透管理環節,數字孿生平臺可實現降雨預測、內澇預警與設施運維的智能化調控,推動行業從“被動應對”向“主動治理”轉型。
3.資本模式:PPP模式主導,多元主體參與
公私合營(PPP)模式成為項目落地主流,通過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機制整合政府與社會資本優勢,解決傳統運維中資金缺口與專業能力不足問題。資本關注焦點從工程施工向智慧化運維、綠色材料等高附加值環節傾斜,推動產業鏈價值分配邏輯重構。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海綿城市建設行業市場發展規劃及投資前景預測分析報告》分析:
二、海綿城市建設產業鏈結構分析 1.上游:材料市場——創新驅動差異化競爭
傳統材料通過技術升級實現性能躍遷,透水磚、生物滯留帶等產品引入納米改性、3D打印技術,提升抗壓強度、滲透系數與使用壽命。部分企業聚焦細分領域,例如高性能透水混凝土通過材料配方優化,在濾水效率與結構穩定性上形成技術壁壘,通過差異化競爭占據細分市場優勢。
2.中游:設計咨詢——從單一服務到系統方案
設計環節突破“圖紙輸出”局限,向“全生命周期管理”轉型,整合規劃設計、施工指導、運維咨詢等一體化服務,提供覆蓋項目全流程的“交鑰匙”解決方案。設計理念從“工程思維”轉向“生態系統思維”,強調與城市規劃、景觀設計、市政工程的多學科協同。
3.下游:施工與運維——智慧化與可持續運營
施工環節注重生態工藝集成,例如透水路面鋪設與地下管網改造同步實施,減少二次施工成本;運維環節通過物聯網傳感器實時監測設施狀態,結合AI算法優化清淤、檢修周期,提升系統長期運行效率。
盡管海綿城市建設在政策推動與技術創新下取得階段性進展,但標準化缺失、成本壓力與協同機制不足等問題,仍制約行業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轉型。未來,需通過技術整合、模式創新與制度完善,破解發展瓶頸,而智慧化升級、跨領域融合與全球化輸出將成為突破方向。
海綿城市建設行業未來趨勢展望 1.智慧海綿:數字技術深度滲透全流程
AI降雨預測、數字孿生運維、無人機巡檢等技術將進一步普及,智慧海綿技術服務市場有望保持高速增長,推動行業向“精準化治理”“動態化調控”升級。
2.系統集成:從單一項目到城市生態網絡
海綿設施將與城市綠地系統、水系規劃、交通網絡深度耦合,形成“點-線-面”結合的生態基礎設施網絡,實現雨水管理與城市生態修復的協同增效。
3.全球輸出:中國方案參與國際氣候治理
作為應對氣候變化與城市化挑戰的中國經驗,海綿城市技術與標準有望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向全球推廣,在基礎設施出海中融入生態理念,提升國際話語權。
海綿城市建設已超越工程范疇,成為中國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的戰略支點。其核心價值在于:通過自然與人工措施協同,破解“城市病”難題,實現生態、經濟與社會效益統一。當前,行業需突破標準化滯后、成本控制與跨部門協同等挑戰,未來發展將依賴技術創新(智慧化+綠色材料)、模式優化(PPP深化+全生命周期管理)與制度完善(標準體系+協同機制)三大支柱。
展望未來,隨著政策框架持續完善、技術體系成熟與資本深度參與,海綿城市建設將從“項目試點”全面轉向“城市生態系統重構”,為全球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樣本”,并在智慧化服務、綠色材料等細分領域培育新增長極。
來源:中研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