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前舉辦的2025全球數字經濟大會上,“數據驅動、三監聯動”的生態環境新型治理體系入選“北京數字經濟十大標桿應用”。這一體系不僅是北京生態環境治理的創新實踐,更成為數字技術賦能超大城市治理的鮮活典范。
“‘數據驅動、三監聯動’是我們結合超大城市的生態環境治理特點,探索形成的新型治理模式。”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沈秀娥介紹,針對超大城市污染來源復雜、需要精準治理和多部門協同等問題,該體系以“智能感知、智理數據、智能識別、智慧決策”為頂層設計思路,以數智化技術為核心支撐,創新構建監管、監測、監察“三監”聯動協同機制,推動數據驅動能力深度融入環境治理全流程。
“從多源的感知手段,到海量監測數據的深度挖掘,我們從問題出發做到‘五個精準’智能識別,再通過高效協同機制凝聚各方治理力量,為科學治污、精準治污提供堅實支撐。”沈秀娥說。
精準治理的實現,離不開全方位的智能監測網絡。“數據驅動、三監聯動”的生態環境新型治理體系構建了“天上看、地上巡、數據聯、電量核”新一代智能監測網絡,成為治污“利器”。
據介紹,“天上看”依托亞米級的衛星觀測北京及周邊區域的地面狀況,反演大氣主要污染物濃度,還能智能識別裸地、黑臭水體等污染問題;“地上巡”通過車載走航技術,對工業園區及產業集群等進行走航監測,并利用工地視頻對北京市重點工地進行線上巡檢;“數據聯”是把監測網絡以及基礎數據,包括空氣質量監測數據、污染源監測數據和氣象數據等,進行實時聯網匯聚;“電量核”則將電量數據納入環保領域,通過用電異常波動識別企業異常生產排污行為。
“結合以上多項技術協同互補,構建起多層級網絡協同感知,產生的多源數據實時匯入‘三監聯動’平臺,從而實現對生態環境的全面、實時監控。”沈秀娥介紹。
海量數據如何高效轉化為治理行動?“數據驅動、三監聯動”的生態環境新型治理體系打造的“監測一張網、結果一張圖、問題一張單、聯動一體化”的智慧決策平臺,給出了清晰答案——平臺匯聚環境質量監測數據、污染源監測數據、社會大數據等多類數據,可實時查看各類感知設備數據;基于大數據,通過20余種智慧算法實時解析,小時級或天級精準識別環境問題,并將問題線索快速流轉至執法平臺,執法人員可在污染應對期內2小時到達現場檢查,4小時將情況反饋,實現環境問題的快速響應解決,發揮治理成效。
算法是提升環境問題智能研判能力的關鍵。“我們將法律法規中的定量標準、行為規范轉化為可計算的算法邏輯,實現污染問題對標式的精準識別,研發了環境高值熱點、企業設施級產治污不同步、工地未濕法作業等污染問題識別算法,將問題發現從事后超標監測轉向實時監控智能研判,污染問題識別能力提升至小時級。”沈秀娥表示,一旦發現污染風險,“三監”聯動體系可及時啟動應急“三監”聯動模式,污染問題逐日流轉至執法部門,通過小時級響應閉環,有效助力污染過程“削峰降速”。
自2022年投入運行以來,“數據驅動、三監聯動”的生態環境新型治理體系成效顯著:累計推送線索問題1.7萬余條,非現場監管效能從10%左右提升至40%以上。尤其在重型車監管領域,通過該體系從隨機抽查轉向靶向精準執法,問題精準率提升10余倍。
沈秀娥表示,接下來將聚焦移動源污染、VOCs(揮發性有機物)無組織排放、城市面源污染等重點治理領域,持續探索研發新型感知技術與設備,進一步擴展問題線索類型和渠道,構建縱橫聯動、平急兩用的機制體系,升級智慧決策體系,不斷提升超大城市生態環境現代化治理水平,為首都高質量發展筑牢生態屏障。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