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地處長江和鄱陽湖的腹地,獨擁全省152公里長江岸線資源和2/3的鄱陽湖水面,長江岸線九江段生態環境質量直接關系到長江和鄱陽湖的整體生態環境質量。近年來,九江以打造長江“最美岸線”為抓手,縱深推進綠色發展示范區建設,走出“1.0版本”到“3.0版本”的進階之路,處理好了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系,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相得益彰。
整改整治、提標升級,打造“最美岸線”的“1.0版本”。2018年5月—2019年5月,九江圍繞“水美、岸美、產業美、環境美”發力,正式啟動“最美岸線”打造工作。一是通過治污水、活死水、防洪水、優供水,凸顯“水美”。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與中國長江三峽集團開展戰略合作,推進城市水污染、水環境、水生態綜合治理和最美岸線打造、流域治理,共同打造長江大保護央企和地方合作試點項目。二是通過集約利用岸線資源、建設濱江生態綠線,彰顯“岸美”。拆除沿江非法碼頭74座、泊位87個,騰出岸線7529米,治理廢棄礦山1.1萬余畝,建成18座綠色礦山,實現礦區綠化覆蓋率100%、礦區邊坡治理率100%。沿江堤栽種綠植700余萬株,鋪植草皮33萬平方米,新建、改造小景點小游園60個。三是通過加快產業升級步伐,推進“產業美”。以獲批全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綜合試點地市為契機,通過省、市、縣三級幫扶資金撬動,推動傳統產業全面優化升級。同時,圍繞“五化”園區(環境景觀化、企業環保化、生產安全化、產業循環化、管理智能化)建設,推進全市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此外,借助最美岸線打造行動,著力推進沿江地區城市功能與品質提升以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包括村莊整治、污水處理、廁所革命和生活垃圾治理等。九江市武寧縣被評為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瑞昌市入選國家首批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試點。
總結推廣、建立長效機制,打造“最美岸線”的“2.0版本”。2019年5月—2020年年底,九江把沿江“最美岸線”的打造經驗拓展到沿鄱陽湖、環西海、沿修河地區,按照“經驗推廣、因地制宜、產業升級、建綠養綠、長效監管”的要求,覆蓋九江全域,打造最美岸線的“2.0版本”。全面推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嚴格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考核機制,探索開展長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工作。在全省率先建立市縣鄉村四級河湖長制,長江生態管護機制為全省首創,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水利建設管理、河湖管護等改革經驗在全省推廣。九江武寧縣“多員合一”生態管護員制度入選《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推廣清單》。
鞏固成果、積極探索,打造“最美岸線”的“3.0版本”。2021年以來,九江圍繞“既要美得起來,又要美得下去”要求,向秀美生態要經濟效益,使岸線美持續下去,打造最美岸線的“3.0版本”。一是深化“兩山”理念探索實踐。以打造“九江武寧縣生態產品價值轉化中心”為切入點,武寧縣建立了全市首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利用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大數據技術,創新引入金融、保險行業賦能價值轉化,成功消除“散戶有資源賣不出去、社會資金和金融資本找不到投資方向和缺乏有效參考標準”的痛點,邁出了生態產品向真金白銀轉化的關鍵一步。同時,積極開展區域內重要河流——修河全流域全要素GEP核算試點。二是加強“雙碳”管理,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與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合作,成立碳綜合管理公司,指導推進九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低碳發展;開展“盤碳”“盤能”兩項行動,建立健全能耗指標預算管理、項目論證、項目開工復核等5項制度,不斷強化能耗雙控管理,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積極探索低碳零碳負碳產業發展之路。三是鞏固和利用打造成果。將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創辦“玩轉最美岸線”真人秀節目,把長江沿線好看、好玩、好吃的地方向全省、全國推廣,打造九江新名片,發展沿江生態旅游產業。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