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以來,我國多地出現連續降雨甚至極端降雨,一些國家氣象站日降水量突破歷史極值。
在天氣預報中,我們看到氣象部門通常用毫米來衡量一場雨的大小。但當幾個地方出現同樣毫米數的降雨時,有的地方暴雨如注,有的卻只是細雨綿綿。為什么同等數值的雨,會給大家造成不同的觀感?
根據國家標準,降水量是指某一時段內未經蒸發、滲透、流失的降水,在水平面上積累的深度以毫米為單位,反映的是水層的深度。以70毫米降水量為例,它相當于在一平方米的面積上落了70升雨水,總量接近140瓶500毫升的礦泉水。
國家氣象中心流域水文氣象預報中心正研級高級工程師狄靖月表示,一場雨的實際影響和它落下的速度緊密相關。“當70毫米的降水在一小時內集中落在城區,若遇排水不暢,城市低洼路段積水會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迅速上漲;若在24小時內均勻落下,雨勢必然沒那么急,但根據氣象標準已經達到暴雨量級(24小時內累計降水量50至99.9毫米為暴雨)。”
因此,用小時雨量來判斷降雨大小更具參考性。此前,中國氣象局對氣象災害(暴雨)預警信號進行了優化調整,各級氣象部門根據實際情況增加雷雨(暴)大風預警信號,將1小時雨強納入暴雨預警信號標準。
同等量級的雨落在不同地方,各地居民的感受也會有所不同。
比如200毫米降雨落在東南沿海,當地居民會覺得常見,但對于北方某些地區已經是一年的降水量。因此,一些南方網友在社交媒體上看到北方暴雨,會覺得“好像也不算大”。
與此同時,各地的極端強降水也不是用一個標準來衡量。氣象學意義上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是指一定地區一定時間內,按照歷史資料統計,發生概率小的災害性天氣氣候事件,一般以發生概率5%作為統計標準。由于不同地區氣候背景和年降水量不一,某地某個時段的極端強降水通過概率進行統計,并沒有固定量值。有些降雨在北方屬于“極端”,放在南方可能就“不極端”了。
此外,同等量級的雨落在不同地區,影響也截然不同。
“70毫米的雨如果下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在土質疏松、蓄水能力差的區域雨水不易下滲,在地面順著坡度會形成徑流。在山高溝深、地形險峻、地質結構松散的地方,還可能誘發泥石流和山體滑坡。”狄靖月說,若落在地勢平坦的北方平原,地表水流速度較慢,一旦短時間內降水集中,排水不暢,則易引發洪澇災害。
而在大城市,由于地面硬化率高,雨水難以下滲,一旦降水量超出排水管網承載力,雨水會迅速聚集造成城市積澇,地勢低洼的隧道口、地鐵等積水風險更高。
研究表明,全球變暖帶來的大氣含水量升高、城市熱島效應加劇等,將增加極端暴雨的頻次和強度。專家表示,一場降水的觀感和影響因地而異、因時而異,防災減災工作也要隨時調整策略。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