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全市下凹橋區雨水調蓄排放系統將能夠應對50年一遇的洪水。北京青年報記者昨日從市規劃委獲悉,今年入汛后,本市推出了《下凹橋區雨水調蓄排放設計規范》,要求修建、改建后的下凹式立交橋能扛住大雨、暴雨而不長時間積水。
根據該規范,下凹橋區雨水調蓄排放系統由雨水收集系統、調蓄系統、泵站提升系統和外排系統組成。新建下凹橋區雨水調蓄排放系統的調節能力應達到50年重現期校核標準,改建的下凹橋區,應該通過綜合工程措施逐步達到50年重現期校核標準。
據了解,所謂“50年重現期”通俗來講可以理解為“50年一遇”,但不是說這種降水50年一定出現一次,可能在50年中出現多次,也可能一次不出現。
在降雨過程中,造成下凹橋區積水的禍根之一,就是“客水”。由于立交橋區周圍地面硬化,不能當場被吸收的降水會向低處流動,變成下凹橋區的“不速之客”。
“我們將重新計算立交橋的匯水面積,以后的降水將采用高水高排、低水低排,互補聯通的系統,防止高處的客水流入低水系統。”市規劃委相關負責人說。
所謂高水高排,就是讓高處的降水就地消納,不再成為“客水”流入低洼之處。相關負責人說,所有立交橋區將采取有效的、防止高水進入低水系統的攔截措施,排除立交地面徑流。此外,為了避免外部重力流水排水管線承壓時在橋區冒水,今后將禁止這些管線下穿下凹橋區。
自從2011年6月23日當天出現暴雨之后,市規劃委就陸續著手發布了《北京市雨水利用工程實例匯編》、《新建建設工程雨水控制與利用技術要點(暫行)培訓資料》、《城市雨水系統規劃設計暴雨徑流計算標準》、《雨水控制與利用工程設計規范》等一系列文件,再加上此次的《下凹橋區雨水調蓄排放設計規范》,對于雨水調蓄的相關規范文件已全部制定完成。
參與設計的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相關負責人黃鷗說,改建的下凹橋區如果沒有條件修建調蓄設施,可由雨水收集系統、泵站提升系統和外排系統組成。這些區域將用一套自動化控制系統來調解排水。對此,市規劃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本市將采用計算機監控系統,負責整個下凹橋區雨水調蓄排放系統的監控。
“現場還要設置視頻監控系統,在橋下最低排水點及泵站格柵間設置攝像頭。”這位負責人表示,區域中設備儀表的數據信號應具備遠傳條件,以便遠程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