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是否黑臭”等評價內容
文/記者杜娟 通訊員穗環宣
昨日,廣州市主要河涌水質狀況發布系統正式在市環保局官網上線,河涌數量從原來的50條增加到60條,增加的都是納入今明兩年重點整治任務的河涌;在評價標準上,增加了“黑臭”指標,并將劣V類水又細分為劣V-1~劣V-5類,更加貼近市民感受同時,也為廣州新一輪的河涌整治提供技術支撐。
新版水質評價兩點改變
去年6月市環保局發布了我市首批50條河涌水質監測信息。今年新河涌水質發布也有兩大改變—新增了10條河涌,以及調整了水質的評價方式。新增的10條河涌包括海珠區赤沙涌,白云區江高截洪渠,黃埔區南灣涌,花都區銅鼓坑、鐵山河,番禺區礪江河、裕豐涌,南沙區蕉門村涌,增城市西福河、派潭河。
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站長王宇峻表示,河涌的監測點位由原來的64個測點增加至121個測點,“主要是針對只有1個測點的河涌增設1個上游監測點,上下游的水質可以進行對比,更加客觀。”
此外,本次河涌水質發布改版對河涌水質的評價方式也做了相應的改進。主要有2個方面:一是增加了“黑臭”評價指標,這也是此前水務部門一直采用的河涌水質評價標準。“黑臭”指標主要為感官指標,包括透明度和溶解氧2項。二是采用水質污染指數將劣V類水體細劃分為劣V類-1~劣V類-5共5個級別。水質污染指數越大,水質污染越嚴重。
新版解讀:同是劣類水 污染程度不同
新版的河涌水質發布平臺顯得比較復雜。本次發布的60條主要河涌5月份監測信息中,共有17條河涌水質達到或優于V類標準,14條達到功能區水質目標,20條河涌存在黑臭現象。V類以下水體中,劣V類-1至劣V類-5分別有11、15、4、1、12條。與去年同期相比(10條新增河涌除外),達到V類以上標準河涌數量增加2條,達到水環境功能區水質目標河涌數量保持不變,河涌水質狀況總體持平。
這意味著,今年5月水質超標的河涌占到76.6%,而出現黑臭的河涌只有33.3%。以東濠涌為例,未出現黑臭,但水質仍然超標。因為功能區水質目標是V類,而東濠涌5月水質為劣V類-1,相對于深涌(水質為劣V類-5),盡管同樣是劣V類水,東濠涌的水質污染就要少很多。而深涌就被評價為黑臭。
未來治水:標準更高 水質將有很大改善
廣州新一輪的治水工作已經拉開序幕,尤其是廣佛跨界16條河涌的整治備受關注。省環境監測中心站副站長向云榮在昨日的發布會上透露,2013年除了部分河段上游水質類、類以外,其余河段仍是重度污染,“不過,流溪河中下游水質還是有所好轉,盡管仍然是劣V類水,但污染程度有所下降。”
市水務局有關負責人也表示,將重點對廣佛跨界的流溪河、石井河、白泥河等進行綜合整治,2016年年底16條河涌基本消除劣V類。市水務局原總工程師余安仁說:“新一輪治水會使廣州水質有很大改善,因為標準變了,從原來的"不黑不臭"變成了現在的地表水標準,增加了難度。”不過他仍然強調,河涌水質的根本改善還是有一個長期、艱巨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