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環境日。
在湖北省委、湖北省政府部署下,湖北省環境保護廳今天啟動環境保護三大行動(飲用水水源保護行動、空氣質量改善行動、打擊環境違法行為“零容忍”行動)。其中,水源保護的具體舉措包括:全覆蓋排查飲用水源地環境安全隱患;全方位開展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規范化整治;全過程實施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監測。
水乃生命之源。飲水安全,關系萬家。連日來,圍繞武漢自來水的發展及飲用水源地保護情況,記者進行了多方踏訪。
1.一百年前,它就在那里
每一個武漢人心中都有一座水塔。
穿越悠遠的時空隧道,我們似乎仍能感受到遙遠的足音。
“100年前,這個取水口選在這里,就再也沒有移動過。你們看,這里江面開闊,漢江走到這里水流平緩,下游百米處有一個河灣,保證了無論豐水或枯水期,水位都在適中位置。更重要的是,這個取水口絲毫不影響行船。你不能不承認當初設計者的智慧和前瞻。”武漢宗關水廠副廠長阮永城平靜地講到這里時,我們仍感到詫異。
宗關,俗稱上關,與下關(漢口漢關)對應,和武昌關、漢陽朝關一起,同屬舊江漢關監督署,是過去的征稅機構。名源“江漢朝宗”的“宗”字。民國以后,征稅作用漸小,上世紀30年代以后僅為碼頭、渡口。
談起武漢的自來水,宗關水廠和漢口水塔是老武漢人最深的印記。誠如阮永城所感嘆:“宗關水廠今天所擁有的這一片幾百畝地,就是百年前征地形成的,這滿足了其后100多年間的發展。”
宗關水廠內,最值得一看的當屬百余年前的老泵房。這座歐洲城堡式建筑于1909年建成投產,直到2005年11月29日17時25分才退出運行。2011年3月21日,既濟水電公司宗關水廠舊址列入“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
與宗關水廠配套的是漢口水塔,在很長一段時期,它同時承擔著城市供水和消防了望的任務。
5月30日中午,記者穿過繁華的中山大道,在前進五路交匯處,一棟紅色的7層建筑物映入眼簾,這就是1909年竣工、有著105年歷史的漢口水塔。
上世紀70年代以前,水塔是武漢為數不多的高層建筑之一,高41.3米,與它比肩的是江漢關和濱江防汛抗洪紀念碑。如今,漢口水塔樓下三層被一家理發店租用,樓上4層空空蕩蕩。步入塔體,其內部結構已經發生改變,當年的木質樓梯全部換成了鋼結構樓梯。登上塔頂俯瞰,依舊覺得水塔氣勢不凡。水塔背后的8層居民樓,倒比它矮上一截。
水塔第6層還保留著百年前的圓形大水柜,柜壁用兩層半英尺厚的鋼板鉚接而成,能儲水1500噸。武漢水務集團退休干部張仁港回憶,水柜與八條八英尺鑄鐵管連通,進出水時常常傳出巨大的轟鳴聲。上世紀50年代,水塔的配水設施升級為轉壓泵站;到70年代后期,隨著供水事業的發展,已無須水塔繼續轉壓,它也就完成了歷史使命。
1986年,武漢市政府批準,對水塔進行了徹底修繕,使之成為市中心的一大商場,如今的水塔內部,依舊有著商業的痕跡。
不過,到2015年前后,水塔里的商戶合同到期后將被清退出去,水塔未來將成為武漢水文化博物館。
2.“湖改江”重塑供水格局
宗關水廠,是1906年7月24日獲準立案的。這一年,湖廣總督張之洞以“中國主權”為由,拒絕了洋商獨攬漢口水電的要求,批準當時久負盛名的江浙商人宋煒臣等人的稟請,允其承辦漢口既濟水電公司。
1909年9月4日,宗關水廠通告出水,日產2.3萬立方米。一個月后,一代重臣張之洞去世。
武昌的自來水廠建設與供水,要晚于漢口25年。1931年,國立武漢大學為解決校區師生用水,興建了簡易自來水廠,日供水量1000立方米,這也就是東湖自來水廠的前身。1934年,湖北湖北省建設廳又在原麻布局舊址興建了武昌臨時水廠,日制水能力50萬加侖,如今是長江大橋下的平湖門水廠。
漢陽在解放前一直沒有自來水,直到1953年才著手籌建漢陽水廠。
這其實就是今天武漢三鎮供水的基本格局,并沿用幾乎整整一個世紀。
2004年12月31日以前,武漢三鎮供水源仍分別來自長江、漢江及東湖。
武漢水務集團水質監測中心副主任周丕全介紹,漢江、長江全年水質均滿足《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中類水體限值,符合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要求。但東湖缺少自凈能力,對此我湖北省進行了長達18年的“湖改江”供水工程。
1985年11月2日,湖北湖北省委、湖北省政府批轉《關于解決高等學校急需解決的若干實際問題的討論紀要》,決定“擴建以長江水為水源的余家頭水廠和白沙洲水廠,逐步取代以東湖水為水源的東湖水廠和團山水廠”。1987年5月20日,相關工程啟動。2004年12月31日,武漢市增加了以長江水為水源的90萬立方米日供水能力,武昌高校周邊40萬群眾結束了飲用東湖水的歷史。這就是浩大的“湖改江”工程。
目前,按照武漢三鎮版圖,漢陽有三大水廠,分別是琴斷口、國棉和沌口水廠,其中,前兩者從漢江取水,沌口從長江取水。琴斷口和國棉水廠主要負責漢陽老城區供水,沌口水廠負責武漢經濟開發區供水。
漢口板塊有白鶴嘴、宗關和堤角三大水廠,其中,白鶴嘴、宗關水廠從漢江取水,堤角水廠取水長江。白鶴嘴水廠主要供給硚口區,宗關水廠則是負責整個江漢區及硚口區、江岸區部分地區的供水。堤角水廠則只負責江岸區的一部分。
武昌方面,有白沙洲、平湖門、余家頭和青山水廠,四大水廠均從長江取水。白沙洲水廠負責東湖高新(600133,股吧)、洪山區,平湖門則負責老武昌城區,而余家頭水廠主要負責徐東片區的供水。青山水廠負責整個青山和紅鋼城地區。
其中前9座都屬于武漢水務集團所有,日綜合供水能力337萬立方米,擁有供水管網6757公里,供水服務面積732平方公里,綜合供水能力在全國供水行業居第三位。青山水廠為武鋼所建。除此之外,黃陂、新洲、江夏等遠城區的供水,由各區水廠自行負責。
長江與漢江水源,哪個更干凈?周丕全說,這不是絕對的。
長江流量大,自凈能力高于漢江,一般來說,武漢江段的長江水源,要優于漢江。但隨著季節變化,在秋汛期,漢江來水豐富,此時漢江水質或又高于長江。
3.暗訪水源地隱患猶存
湖北省環保廳下屬的湖北省環境監測中心站,每個月對武漢各水廠進行監測,從相關數據看,取水口水質均為達標。
但是水源地保護區內排污口長期橫行,屢禁不止,給供水安全帶來了巨大隱患。
今年4月23日下午16時34分,漢江武漢段白鶴嘴水廠因取水點氨氮超標停產;19時30分,上游東西湖區的余氏墩水廠停產;次日16時10分,漢江沿線水廠才全面恢復生產。直到28日零時,武漢相關部門才決定終止應急響應,恢復常態運行。
根據湖北省環保廳通報,造成本次氨氮超標的主因,是上游的漢川閘和漢川泵站閘排放漬水。
而有種觀點認為,此次事故主要是漢川閘和漢川泵站閘排放長期積累漬水時,沒有掌握好節奏。換句話說,兩閘若均勻小批量排放漬水,氨氮就不會超標。若這種觀點是真實的,就更為我們敲響了警鐘:氨氮主要來自于生活污水,漢川閘和漢川泵站閘之下并無污水處理設施,也就是說,這些生活污水,最終必須排放到漢江,只是在“均勻”排放中,我們無法察覺或直接感知到,而“均勻”地消費著這些氨氮!
此次事件,距曾在輿論場中引起軒然大波的蘭州自來水苯污染事件僅隔了10余天。盡管,武漢市政府的及時應對使輿論態度相對緩和,但公眾對水污染防治、監管的擔憂卻揮之難去。
2008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第五章,規定了飲用水水源和其他特殊水體保護要求,飲用水源保護區一般劃分為一級保護區和二級保護區,必要時增設準保護區。如一般河流型水源地一級保護區,水域長度為取水口上游不小于1000米、下游不小于100米。一級保護區內,禁止與供水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禁止網箱養殖、旅游、游泳、垂釣等可能污染水體的活動。2011年,湖北省政府批準了《湖北湖北省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方案》,對全湖北省140個縣城以上集中式水源地保護區進行了科學劃定,提出了管理要求。
5月28日至5月30日,記者先后前往白沙洲、沌口和宗關水廠取水口實地探訪發現,除了宗關取水口有保安值守,其他兩處無人看管。
在白沙洲取水口的取水船附近,雖立有“加強水源地管理,嚴懲破壞環境者”的標志牌,但上游約800米左右,就有采砂船作業。下游百余米處,同樣有采砂船作業。
沌口取水船附近,陸域整治情況良好,無明顯生活垃圾,江岸坡道也進行了處理。在一級保護區內,按照規定有明顯警示牌。不過,在取水口下游100米外卻是“武漢港沌口汽車滾裝碼頭”,沿岸大堤上停著十余輛重載卡車。
盡管有各級法規,但是水源地有法不依的情況仍然嚴重。我們通過網絡檢索發現這樣奇怪的現象—
2009年6月13日,長江商報報道了《武漢14個飲用水源地附近被污染》。到2012年3月22日,長江日報報道稱,《武漢水源地保護區排污口明年全關》。但時隔近兩年,今年1月16日,湖北網絡廣播電視臺的報道又說,“武漢:保飲水安全,水源地保護區排污口今年全關”。在媒體的報道中可以看到,這些污水口的關閉時間一再被“推移”。武漢水源地排污口治理依然形勢緊迫。
記者就探訪的情況采訪了湖北省環保廳污防處,相關負責人表示,根據幾年來的監管評估看,我湖北省集中飲用水水源地還存在四個方面的不足。首先,絕大多數集中飲用水水源地沿江沿河分布,屬開放性水源地,沿江沿河工業分布較多,同時交通運輸頻繁,風險源較多,管理難度大;其次,水源地水質監測能力有待提高,特別是縣級環保部門人員、設備、經費還不能完全滿足水源地日常監管的要求;再次,預警體系不夠完善,流域的自動預警監測體系還不完備,上下游協同機制還不健全。最后,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和整治難度大,對于保護區內歷史遺留的碼頭或排污口,涉及多方面,需要各級主管部門共同推動整治。
4.剛出廠的自來水可直飲
2013年,我湖北省水環境監測網的各級環境監測站對全湖北省56條主要河流的154個監測斷面,16個湖泊、12座水庫、8個城市內湖和6個納污河渠監測斷面進行了監測。
目前,湖北省主要水體中,梁子湖、斧頭湖和漳河水庫能排在第一方陣;長江干流、漢江干流和丹江口水庫,整體水質情況處于優良,可謂“第二集團軍”;東湖的水質只有類,只能排在第三方陣。
從我們掌握的資料看,各取水口都是達標的,通過處理后的自來水,可以完全放心飲用。但這也有賴于強大的科學技術,也就是物理與化學共存的源水凈化處理方式。
阮永城介紹,水廠首先要對進水進行一次加氯處理,以提高后續工藝的處理效果,并且對水中可能存在的細菌、大腸桿菌及其他微生物進行殺滅處理。然后投加適量的凈水劑,讓其與水中的雜質充分的混合反應,形成較大的顆粒;之后,水被輸送到沉淀池,主要去除了膠體離子和大部分懸浮物。
此時的水已經變得清澈,隨后被送到濾池,通過石英砂進行過濾,確保細小雜質、微生物等被徹底去除。最后,在進入供水管網前,經過二次加氯處理,以防止在管網輸送過程中可能會產生的細菌等,確保整個輸送管網的安全。
至此,自來水已經制成。經過送水泵房加壓,即可通過市政供水管道輸送到千家萬戶。
阮永城說,從理論上說,經過這些環節處理的水,完全可以直接飲用,并達到直飲標準,但是,因為管線等問題,部分飲用水在輸送過程中會有一些二次污染,因此不建議直接飲用。
當然,不論自來水生產的環節多么先進、水處理技術多么強大,只有首先確保了水源地的安全,我們的飲水安全才能更有保障。這,才是根本。
歷史的車輪悠悠碾過,那些依舊矗立的建筑、那些仍在人們記憶深處代代相傳的故事,都交錯成這座城市的歷史。讓我們繼續守望著心中的一廠一塔,并攜手走向當下,“向污染宣戰”,“對污染零容忍”,共同守護大武漢水源,用青山綠水鑄就美麗的中國夢。
鏈接
武漢用水高峰并非7月、8月
記者從武漢水務集團了解到,武漢的供水量會隨著季節、氣溫的升高而升高,但用水的峰值不會發生在7月和8月,反倒是每年的6月和9月。這主要還是武漢高校學生在起作用。
每年6月,武漢氣溫開始升高,而此時,在漢的百萬大學生基本都沒有放假,所以那個時候用水量相對較大。進入7月后,大學生都放假回家了,各大高校用水量下降不少,加上本地市民本身用水變化不會太大,所以一般7月和8月不會出現用水峰值。
9月出現用水峰值跟高校生同樣有關系,由于高校開學,加之天氣還未轉涼,所以高校生們又要多用水來降溫,于是9月也可能出現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