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我國長期治污效果欠佳,專家分析,主要在于投入不足,在政府和排污企業之外,依靠第三方機構治污或將成為破解目前尷尬現狀的重要途徑。
據了解,從1994年大規模治理淮河至今,全國治理大江、大河、大湖,從未間斷過,但實效與預期并不一致。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表示,他在一個沿海經濟發達城市調研時,曾經聽當地市長說,“地下鋪了管網,把幾百億埋在地下,老百姓也看不見,我怎么能干這個事兒呢!”目前,這一情況已成為政府主導水污染治理的困境,工業污染已經成為污染的重中之重,而它的治理之所以見效不明顯,是因為投入不足的問題一直存在。
一個是污染設備本身的投入不足,很難做到達標排放,另外,即使它裝了治理實施,但是也不運行,運行費用也投入的不夠。
駱建華透露,環保部牽頭制定的三項環保行動計劃之一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近日將上報國務院審議,核心是關注工業廢水處理,提出至2017年前消滅劣V類水的目標。在政府和排污企業之外,依靠第三方機構治污或許將成為破解目前治污尷尬現狀的重要方法。
對政府來說,可以提高執法效能、降低執法成本,過去面對的是成千上萬的排污企業,但現在,只要把環保企業管好就可以了,第二,排污不是主業,所以各方面技術跟不上,現在如果有專業性的公司來幫他,可以提高專業效率,保證達標排放,此外,對環保公司,又開拓了新市場,可以拉動環保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