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意識,根植“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理念,在今天的海口,突出表現為推進水體治理、建設海綿城市的實踐。此實踐,讓全市人民感受到海口在加快發展中依然有著“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情懷。
31條水體治理在海口同時鋪開,美舍河是最長、最難的一條。省委常委、海口市委書記張琦說,美舍河治好了,海口就沒有治不好的水。

縱貫海口南北的美舍河

2月15日,海口市國興大道濱水景觀帶,挖掘機正在美舍河堤岸作業。美舍河5條生態修復示范段同時施工,通過生態修復方式提高河水自凈能力。
但美舍河到底問題出在哪里?
若既要了解問題的癥結,又要全面地理解它,不妨從“城市病”與“水系統”兩個角度來剖析。前者市民能切身體會到,后者則從專業層面來闡述。以問題為導向,以生態為核心,才能清晰地還原美舍河的過去,捕捉其變化軌跡,把握未來往我們需要的方向發展。
講美舍河治水故事,還得從鴨尾溪說起。
A |“城市病”
表現為人口膨脹、交通擁堵、環境惡化、住房緊張、就業困難等。在以生態環境優越著稱的海口,人們更關注城市化進程中人與自然關系是否失諧。
美舍河顯然得了“城市病”的一種,其水污染、生態破壞根源在人與城的博弈,實質在人們對待河水的理念。
外來水倒灌——污水直排
一切準備就緒。2016年7月30日午夜,海口海達路污水支管即將接入海甸五中路污水支干管。此法被大多數人認為是解決當時鴨尾溪黑臭水體的重要措施之一。
海口市水務局供排水處副主任曾衛華心里卻十分忐忑。此前,他曾與工程方激烈爭執過,認為直接連接兩條污水管可能效果適得其反。曾衛華的理由是,打開海甸五中路污水支干管、人民大道污水總管井蓋,目測水位很高,支管接進來,污水可能往低水位反排。
到7月31日凌晨5時接通兩條管道,眼前的景象不幸被曾衛華言中——支干管污水大量涌入新修的海達路污水支管,并從末端截流處溢出,倒灌進了鴨尾溪。于是,施工人員慌忙阻斷連接處,后來采用水泵抽排的方式,才將支管污水送入干管。
“如此高的水位,需要立刻核定白沙門污水處理廠收納的污水濃度。”王晨聽完這個故事決定立刻著手檢測。
王晨是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以下簡稱“中規院”)城鎮水務與工程研究分院能源所副所長。此時,中規院已經開始為海口治水提供技術支持。王晨和團隊伙伴們詳細調研了全海口水體。
待到白沙門污水處理廠檢測,果然每天滿管的污水輸送進廠,濃度卻相對較低,處理效率也隨之降低。
“一定有外來水稀釋了污水。”王晨斷定。
作為城鎮水務專家,王晨明白這種現象是南方許多城市的通病。城市污水處理率表面上看年年提高,實際存在污水漏排偷排、外來水(河水、海水、地下水)倒灌污水管網等問題。一方面,外來水混入污水系統,造成滿管占用污水廠處理空間;另一方面,污水混入雨水管網直排入河水、溝渠。
末端截污——不徹底
“不讓污水排進美舍河,將其攔截入管道,排進污水廠處理就是了!”
一提到河水治污,這個辦法立刻從人們腦子里冒出來,因此以往治水的重心放在了“末端截污”。
照理,城市給排水系統中,雨水與污水應該各走各的通道。但老城區傳統排水方式未能雨污分流,因此,過去治污就在雨污合流排向河水或溝渠等水體的岸邊做截流。把截流井安裝在原合流管與截污管之間的連接處上,旱天污水可以直接流進截污管,大雨天則要求高濃度的污水進入截污管,低濃度的排水進入河水或溝渠。
然而事與愿違,當城市區域人口越來越多,污水管的設計開始超負荷。加上管道老化,管道錯接、漏接,排水系統歷史遺留問題多,如污水管系統不暢,河水或海水水位高時倒灌進截污管;管道破損,污水往外滲,地下水往污水管內滲等現象較為普遍。
調查顯示,海口排水系統下游近17.6公里的主干管網處于滿管狀態,上游部分支干管也處于高水位運行狀態。由此可以推導出,末端截污,只截住了部分污水,沒有根本解決排水管道結構性缺陷和排水口的不完善等問題,截污不徹底。
未能進入排水管道的污水無處可去,只能溢流進河水,河水的底泥越積越多。
然而滲入美舍河的污染還不止這些。海口市治水辦有關負責人介紹,美舍河上游存在農業、養殖業等面源污染,管網不完善地區的污水直排問題;中下游除了滲漏水量大、管道滿流,污水直排入河,還有初期雨水污染,合流制溢流污染,底泥、垃圾等內源污染。
2016年6月,海口水環境治理工程正式啟動,美舍河沿岸排水口邊治理邊排查,最終摸清共338個,其中排污(包括合流)口129個,雨水口209個。
被“疏遠”的河——“三面光”
河水臟了,人們對待河流的態度變得越來越疏遠。近在咫尺的河水,與人心產生了距離。
海南不少群眾首次聽到“三面光”這個詞,是2015年4月24日、25日,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學院院長俞孔堅分別在三亞、海口,為瓊南和瓊北的市縣領導干部講授生態城市課。
俞孔堅解釋,“三面光”指河道、渠道在其底坪和兩側立面均用水泥砂漿澆筑,以起到防漏防滲,以至防洪的作用。
“這樣的修筑是沒有生命的,沒有彈性的,水跟土地系統是割裂的,而且跟城市也是割裂的。它使得濱水的城市看不到水、用不到水,或者聽不到水。”俞孔堅說,“三面光”的河道,弊端在于河流自我更新、自我繁衍、自我凈化的能力喪失了。
失去了靈動的生命,河流如同生了病,并逐漸惡化,趨勢不可擋。
在王晨眼里,用“城市病”來分析美舍河,分為“人”和“城”兩個視角。人感受到的,是河流臟了、臭了、易澇,河流邊緣綠地空間減少,人不敢親近河水。邁瀛村36歲居民李麗菊說,小時候常在美舍河邊玩耍,抓田螺、摘荷花。當美舍河兩岸修筑起水泥護堤,現在已經很少能見到魚蝦蟹的身影,下河游泳更是不可能。
從城的視角來看,為了解決排水、保障洪澇期的安全,河道渠化、河岸硬化,管網如織卻漏洞百出,截污不徹底等。
“為了安全,人們修筑堅固的河道,以求多重防護;硬化的河岸和被城市擴張占領的濕地,失去了自然吸納水系的功能,洪澇愈發明顯。”王晨認為,如此一來,治水成了一個死循環。
B |“水系統”
指對水的研究應該分水資源、水環境、水安全、水生態、水文化、水景觀六個方面。我們認識美舍河,亦離不開這六個方面。
美舍河發源于羊山地區的沙坡水庫,縱貫海口南北,流經龍華、瓊山、美蘭三個區,由海甸溪匯入大海,被譽為府城地區的母親河。
尋找源頭——自凈功能尚存
陽春三月,美舍河源頭沙坡水庫惠風和煦,已經控源截污后的水面泛起層層漣漪。對水系統的認識,便從這里開始。
可以使用的水都被認為是水資源,因此分非人工干預(來自大自然,如河水、湖水、地下水)和人工干預(如海水凈化、中水回用等)兩大類。
當地老人說,沙坡水庫歷史上面積很大,如今只剩眼前這一片,以前玉龍泉水亦是其水源。水庫的源頭水,來自白水塘、昌西水河、海馬排洪溝,以及周邊一些羊山濕地里的稻田。王晨介紹,未來將打通羊山水庫和永莊水庫的明渠,為美舍河源頭補水。
水環境好壞,即是指水質量的好壞。按照國家標準,地表水水域環境分為Ⅰ至Ⅴ類,以及劣Ⅴ類、黑臭水體共7類。前6類各有其考核指標和閾值。黑臭水體的判斷以人為本,老百姓的感受占50%。
此次治水啟動前,3條水溝進入沙坡水庫時的水質并不佳,但經過水庫的自凈,從連接壩處下瀉入美舍河道的水質反而有所提高。
約40米寬的河面,河水清淺。治水前,上游兩岸各有數個明溝往河里散排著水量不同的水體。即便如此,至椰海大道,石塊、水草從河床里露出來,美舍河水看上去仍比較清澈。
“盡管我們從源頭起,就沒有給予美舍河足夠的防護,但河水依然通過自身能力,自我平衡,自我凈化。”海口市治水辦有關負責人認為。
顯然,歷史上的美舍河,作為一條自然河流,除了具有水源供應、交通運輸和水產養殖功能外,還具有輸水、泄洪、水生生物棲息、納污降解、調節氣候、補給地下水、觀賞娛樂等多方面的功能。然而隨著城市化發展,功能已隨之改變。
偏重安全——中下游功能受限
美舍河穿過椰海大道,“兩面光”的河道不知從何處開始變成了“三面光”。
正在進行生態改造的鳳翔公園,此前是一片木材廠,沿街布有門店,后面胡亂堆放著木材。由于地處丁村與邁瀛村之間,岸邊還有魚塘、菜地等。
美舍河穿過洗馬橋、水電橋、中山南橋、新橋路橋(老干所),一路流到安得園小區。河岸堤壩越建越高,有些地方河道已經變窄。
很多時候,人們驅車在大馬路上,兩岸高樓林立,不留意是決不會發現腳下有一條河流正從涵洞里穿過。如車水馬龍的高登街路口,曾經就是美舍河與河口河分流之處。許多年前,美舍河的一部分從河口河流向南渡江,曾為南渡江的支流。
美舍河再經過紅城湖延長線、國豐橋、海府二橫路、海府一橫路、振興路、和邦路、白龍南路、文明東路,最后從長堤路匯入海甸溪。
多年治理美舍河中下游,處處以水安全至上。水安全的重要性顯然超過了水生態。
“美舍河上游匯水面積大,造成下瀉的客水流量大。雨季、臺風時,不得不提防薄弱環節。”海口市水務局局長陳超說。
以河口河段為例,西岸居民樓房地勢看上去與堤岸協調,東岸居民樓房地勢卻比河水還低,兩岸地勢高差1:2以上。
再以東風橋(文明東路)以下為例,當海潮與洪水同步上漲時,極容易造成局部內澇。
專家們指出,城市河流硬質化嚴重,不僅花費了大量建設經費,破壞河流生態環境,減弱凈污能力,不能進行河道水和地下水的相互交換,而且,隨著流量和水面急劇減少,城市河道生態系統的氣候調節功能日趨微弱。城市河道的水產養殖、水源供應、交通運輸、水生物棲息、補給地下水等功能受到破壞。
“此次生態修復治理前,美舍河中下游的主要功能,已經局限在觀賞娛樂、納污排泄通道等方面。”陳超認為。
人為干預——補水治理未能斷根
經過多年反復治理,從表面來分析美舍河中下游水質,已經意義不大。原因在于從河口河開始,美舍河水已經被人為注入了南渡江水。
“一沖了之”“一蓋了之”“一填了之”的治污辦法,依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王晨認為,“一沖了之”,污水被沖去了下游或大海,污泥沉淀在河底,沒有對污染物進行降解,只是轉移。
即便是豐水季節,美舍河上游也無法提供源源不斷的水源。南渡江補水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污染矛盾,但并非治污的根本。
“水的適當流速和流動性有利于水體改善,但不能立足外部調水,而應促進水體內在的循環。”王晨認為,截污、蓄水,讓水資源生態再生,才是最終的解決之道。
此外,伴隨堤岸固化,為了美觀,美舍河河岸的植被進行人為改造;彎曲有度、深潭淺灣交錯的自然曲流或者辮狀河道,在城市化過程中,被截彎取直;河道水流的方向和生態水文過程被人為改變;河道景觀過于單一,缺少文化承接和自然魅力。
“河流就變成了這樣一張千篇一律的面孔。”俞孔堅表示。
“美舍河不僅承載了沿岸市民兒時記憶,世代居民的鄉愁,還是城市文化內涵、體現城市傳統氣息和現代活力的有效載體。”海口市副市長顧剛表示,要將河水的治理與其流域的地理特點、歷史背景、文化傳統、經濟狀況相結合,充分挖掘水文化,創造出具有特色的水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