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氣候變暖導致我國尤其是北方地區降水增多,我國的水資源是否仍然緊缺?”2014年世界水日,不少網友提出類似的疑問,甚至有網友說,隨著北方降水增多,南水北調工程已變得不再重要。事實真的如此嗎?
降水增多無法根本緩解水荒局面
國家氣候中心工程師李修倉博士表示,氣候模式預估結果表明,全球氣候變暖可能導致未來50年中國年平均降水量呈增加趨勢,這對華北、西北地區的水資源壓力有一定緩解,然而,氣候模式預估結果還有不確定性,雖然北方降水確實有所恢復,但未來會怎么樣還很難說。
“氣候變化很復雜,不要說年代際變化,即使是對于年際變化,我們的預測能力也非常有限。”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段安民表示,“預測年代際的變化極為困難,科學技術還處于探索階段。”
近年來我國夏季主雨帶表現出顯著的北移趨勢,從2009年至2013年的情況來看,北方地區降水量呈明顯增加趨勢。然而,降水增多并不能改變我國水資源緊缺的局面。據了解,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415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2185立方米,不足世界人均的1/4,加上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生活和生產用水方式不合理,水資源短缺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問題。李修倉指出,雖然近年來,北方降水持續增多,但從總量上看,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格局不會發生改變;此外,雨帶北移,南方地區降水減少對水資源總量的影響雖然不大,但隨之頻發的干旱、高溫、熱浪,則會增大居民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的用水量,一定程度上也會造成水資源緊缺。
氣候變暖對水資源保護有利有弊
那么,氣候變化、雨帶北移對我國水資源的形勢會帶來何種影響?李修倉認為,北方地區降水增多有利于增加地表水資源總量,緩解工農業用水壓力,改善北方生態環境。此外,降水增多也有助于北方江河徑流增加、湖泊及水庫蓄水量增多。
而另一方面,如果北方地區水土保持能力修復緩慢、水利設施不夠完善,增多的降水不但不能有效地轉化為可供人類使用的水資源,反倒會加大洪澇等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
水利部副部長矯勇則認為,我國水資源短缺,一方面受制于降水資源不足,另一方面則與生態惡化、水體污染導致水質變差有關。同時,氣候變暖造成海平面上升亦會給沿海地區帶來一系列淡水資源問題,譬如,海岸灘涂濕地遭到破壞,河口鹽水入侵影響河口地區的淡水資源供給,沿海土地鹽漬化加劇等。
南水北調工程仍意義重大
盡管氣候變化會使干旱少雨的北方降水增多,但在專家眼中,南水北調工程的意義仍非常重大。
“南水北調工程是關系到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特大型基礎設施項目。盡管北方降水呈增多趨勢,但增加的水資源量不能徹底緩解華北的缺水形勢,南水北調工程依然必要。”李修倉如是說。
段安民亦認為,華北地下水過度開采、受到污染,水資源匱乏,缺口非常大,靠自然降水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南水北調工程的意義毋庸置疑。
國家氣候中心總工程師李維京指出,氣候變化、雨帶北移對于南水北調工程來講也是有利因素。目前,工程尚未完工,北方降水增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水資源短缺的燃眉之急。同時,北方地區應當更好利用雨帶北移的時機,積極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加大對空中云水資源的開發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