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引漢濟渭工程三河口水利樞紐開建,引漢濟渭工程進入全面建設階段。
在此前水利部召開的“全國水利廳局長會議”上,水利部部長陳雷表示,2014年我國要牢牢抓住機遇,全面實施重大水利項目,不失時機地啟動實施一批引漢濟渭、引江濟淮等重大水利項目。
在業內專家看來,水利建設進入了高速發展期,2013年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投資4397億元,其中中央投資1408億元、地方投資2989億元。但目前水利建設還面臨著補齊短板、追趕現代化、償還生態欠賬等嚴峻任務。
“非常關鍵的一年”
“2014年,臨近‘十二五’收官,是完成‘十二五’水利建設任務非常關鍵的一年。”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副院長李原園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
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對水安全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十八大和三中全會提出要將惠及民生、保證國家核心戰略的基礎設施建設擺在最優先、最重要的位置。“水利設施正是國家重要的、骨干的、控制性戰略體系的組成部分,改善我國廣大地區的民生狀況,加快生態文明的建設步伐,都要求水利提供支撐與保障。”李原園說。
不僅如此,水利工程建設面臨著現實的緊迫性:2013年東北黑龍江、嫩江、松花江發生流域性大洪水;一些地區發生暴雨洪水和山洪地質災害;14個臺風影響我國,9個在東南沿海登陸,雙臺風甚至三臺風生成較多,風雨潮洪交織影響;西南、西北等地發生冬春旱,江淮、江南及西南部分地區發生嚴重伏旱……
在高速發展時期,李原園認為,我國水利建設需要完成三大任務——補齊短板、追趕現代化、償還生態欠賬。
比如,“和交通、電力、能源等行業比起來,水利是整個國民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產業中最明顯的‘短板’,近年來相關發展雖然也在加快,但還比較滯后,滿足不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李原園說。
任務“并不輕松”
業內專家認為,2014年水利的工作重點在防災減災、農村水利、城市供水、生態治理四個方面。
據了解,在防災減災方面,我國面臨的形勢嚴峻:一些江河缺乏控制性工程,蓄洪區沒有進水退水控制設施和安全保障;僅治理了對縣域經濟影響較大的1萬多條中小河流中三四千條的局部河段;對于山洪,部分地區還只建立了預警預報和逃生系統……
農村水利也不容樂觀。“農村飲水安全的解決還停留在低標準層面;國家規定的2020年完成400多個大型灌區和重點中型灌區的節水改造,這項任務也非常艱巨。”李原園說。 在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康躍虎看來,農村水利尤其是高效節水灌溉,是一項系統工程,保證工程設計、材料設備選型和施工安裝的科學合理性至關重要,同時還必須重視灌溉管理技術配套和后期服務工作。
中國工程院院士山侖也告訴記者,農業水利建設要因地制宜,合理投資,重視田間末級渠道的建設和投資。
專家表示,在城市供水領域,除引漢濟渭工程外,甘肅引洮工程二期工程、湖北鄂西北水資源配置工程、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黔中引水、貴州夾巖水庫、云南花崗水庫、四川小井溝水庫等大中型水庫建設今年都有望實施。
此外,“國家規定每5年要治理25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從前幾年實施情況來看,力度還須加大。在生態修復方面,水利部已經選擇了50個試點流域和地區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治理和修復已遭破壞的河流和生態,推進城市供水重要水源地的保護。”李原園說。
“不是‘一錘子買賣’”
2014年,水利工程項目繁多,不過在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程曉陶看來,水利項目特別是防災減災水利項目的建設成效還與管理相關。
“水利工程不是‘一錘子買賣’,我們到了需要更高管理水平的時候。”程曉陶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防災減災水利工程要做到對長遠有利,需要依靠科技、法律、經濟、行政等非工程手段來推動合理的工程手段,這才有可能達到布局合理、標準適度、維護良好、調度應用科學的目的。
在政策層面,“需要把水利建設管理發展納入國家層面,從國家安全角度考慮水利發展的優先性、長期性和艱巨性。”李原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