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環渤海地區海水淡化規模將大幅度增加,不過海水淡化也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6月初,天津市環境保護局總工程師包景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環渤海地區為中國最為缺水的地區之一。2009年,人均水資源量僅為266.4立方米,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4.7%。
為解決當地缺水問題,大連、營口、唐山、青島等環渤海沿海城市紛紛規劃建設大型海水淡化工程。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脫鹽生產淡水,以保障沿海居民飲用水和工業鍋爐補水等穩定供水。現在所用的海水淡化方法有海水凍結法、電滲析法、蒸餾法、反滲透法。
“海水淡化在技術上已經比較成熟。但與常規水資源相比,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包景嶺稱,淡化成本主要由藥劑費用、電力費用、蒸汽費用、膜更換費用、工資、大修及維檢、折舊、貸款利息、管理費用等構成。根據近年來的海水淡化工程實踐,隨著規模增加,成本呈下降趨勢,但超過10萬噸/日后,再擴大規模,對降低成本作用不明顯。
海水淡化環境影響有待進一步評估。包景嶺介紹,渤海近海海灘地勢平緩,且水深較淺,海水交換能力較差,不具備向深海排放條件。渤海主要生物適宜生存的鹽度上限是33‰~36‰,當鹽度超過40‰時,一些生物將會死亡。近年來,由于入海徑流的減少已經導致渤海灣海水鹽度升高了11%~15%。如果把高鹽水直接排入渤海灣,必將影響渤海海域的生態環境,可能會使部分對鹽度敏感的海洋生物如魚卵、仔魚死亡。
“海水淡化溫排水對近岸海域水溫升高的影響還會導致某些浮游生物急劇繁殖和高度密集,可能出現‘赤潮’現象,造成海洋生物大量死亡。”他說,自1980年以來,渤海赤潮頻繁發生,周期越來越短,面積越來越大。迄今為止,赤潮總數超過300次以上,其中最長的一次竟持續了72天,可見排放廢水的溫度問題不容忽視。
據包景嶺介紹,海水淡化現有的工藝低溫多效蒸餾和多級閃蒸淡化海水均需大量的蒸汽和電力,據測算,低溫多效蒸餾海水淡化工藝每生產1噸淡水,蒸汽消耗量約為0.1噸,耗電為0.9KMh~1.5KMh,多級閃蒸噸水能耗更高。
積極探索水電鹽聯產的循環經濟模式也是推動海水淡化發展的捷徑。包景嶺說:“利用電廠低溫蒸汽,降低淡化成本,海水淡化企業獲得淡水后,排放的濃鹽水鹽度滿足制鹽要求,實現了零排放,可謂一舉多得。”記者 蔣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