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首個模塊化海水淡化平臺從蓬萊運往澳洲
或許你聽說過海水淡化這種技術,也見過海水淡化的設備和工作程序,甚至喝過經過淡化處理的海水,但是大部分人肯定沒見過將海水淡化工廠直接整體遷移
到另一個大洲上去。隨著全球海水淡化市場需求的日益擴大,中國市場正成為國內外海水淡化裝備制造集團的重要戰略市場。而煙臺的一些重工業企業也成為山東半島藍色經濟規劃中重點扶持的企業。記者這次就帶你走近海水淡化,了解它的原理和市場。
模塊化海水淡化工程蓬萊拔頭籌
蓬萊巨濤海洋工程重工有限公司在2010年10月份剛剛完成首個海水淡化工程的交付,這也是全球第一個模塊化海水淡化工程。
“這在全球都是首次。”蓬萊巨濤海洋工程重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一級注冊建造師劉東濤說起這個不無自豪。
劉東濤介紹,這個海水淡化項目是為中信泰富在澳洲獨資開發的一個鐵礦提供工業用水的項目群。中信泰富為了解決工業循環用水問題,在全球范圍內招標尋找公司制造海水淡化工程,蓬萊巨濤海洋工程重工有限公司成功中標,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在廠區建設規模化海水淡化工程。歷時近兩年時間建完并調試好,于2010年2月到2010年10月,分批次將一個完整的海水淡化工廠輸送到了澳洲。
“這個海水淡化廠總重兩萬噸,實際占地面積六七萬平米,有19個工藝處理和控制模塊,33個模塊間連接用管廊和一批后處理模塊和混凝土基礎預制塊。模塊分為沉箱、反滲透模塊、預處理模塊、電控模塊以及泵層模塊幾個部分。”劉東濤介紹,整個工廠造價4.5億元人民幣,從中國運送到澳洲的成本高達2000萬美元,工廠投入運營后,每年能提供510億立方米的生產生活用水。
向大海要淡水是必然趨勢
記者:海水淡化工程市場現在如何?
劉東濤:前景看好,未來市場潛力巨大。國外陸地礦山、化工廠項目市場不斷發掘,而國外技術工人少、本土勞工資費高,大型模塊化海水淡化平臺的成本非常大,而中國的人力成本相對較低,所以中國市場成為國外海水淡化產品裝備制造集團的重要戰略市場。
記者:海水淡化本身是否有發展前景?
劉東濤:當前陸地淡水資源匱乏,大江大河污染嚴重,而地下水也日益減少;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工業用水、居民飲用水用量都在急劇增長,所以向大海要淡水是一個必然趨勢。全球都在關注海水淡化技術。
記者:在我國,海水淡化發展到了什么程度?
劉東濤:目前我國較有規模的海水淡化廠主要是天津兩個海水淡化廠,生產電廠冷卻水。浙江、廣東正在籌建,主要還是用于解決沿海城市工業用水和海島生活用水。用于市政供水的大型海水淡化工程在國內尚屬空白。現在海水淡化每噸造價接近三塊錢,技術壟斷加上成本限制海水淡化的大規模運用。目前國內工業用水每噸三塊多,居民用水是每噸一塊多錢,如果海水要淡化成居民用水,單成本就要每噸3塊錢以上,隨著海水淡化科技的進步,其成本必然降低,未來市場十分樂觀。
反滲透海水淡化造出飲用水
據介紹,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脫鹽生產淡水,是實現水資源利用的開源增量技術。現在所用的海水淡化方法有海水凍結法、電滲析法、蒸餾法、反滲透法等十幾種方法。
目前比較流行的反滲透法工作原理是:取水模塊取水,傳送到過濾模塊進行預處理,去除海洋生物等雜質,再經過反滲透工藝截留鹽分等較大顆粒的分子,再進一步過濾氯化物等雜質,就可以得到工業淡水,主要是用于循環用水和冷卻;如果做進一步消毒和相關指數檢測,則可以處理為飲用水。
什么是反滲透模塊?用一個形象的比喻,生活在海水中的魚身上都有一層反滲透膜,這層膜有極為細小的孔,鹽分等較大的分子不能通過,只能允許顆粒非常小的純水分子通過膜進入魚的體內。海水淡化中的反滲透裝置就好比魚類身上的反滲透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