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評,技術性太強。很多的市民都會這樣認為,它有些神秘,有些遙遠。但是,環評,卻又離我們很近。
近日,廣西壯族自治區環境保護技術中心召開了一場特殊的環評會,在座的不僅有評審專家,還邀請了一批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行風評議員、公眾代表和新聞媒體記者前來旁聽。環評不通過,項目就不能開工。自治區環保廳副廳長黎敏稱,因為環評結果與每個居民息息相關,今后將會有更多的環評會當眾召開,歡迎大家來“挑刺”。
■ 項目背景
“兩高”項目立項慎重
這次環評對象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廣維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利用廢糖蜜生產聚乙烯醇材料技改項目。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這一項目位于宜州市工業產業園,離南寧似乎有些遙遠,但是項目對環保的投入,以及專家們的評審,卻給身在南寧、第一次前來參與的20多名旁聽人員上了一課。
廣西是產糖大區,很多糖廠在產糖后,會產生大量的廢糖蜜,這一項目就是利用廢糖蜜這一優勢,擬建設兩條5萬噸/年廢糖蜜生產聚乙烯醇材料乙醇生產線,年產工業乙醇10萬噸,但是這樣的項目屬于自治區“兩高”(高能耗、高排放)項目,排污量大、濃度高,需慎重立項。
據廣西壯族自治區環保廳環評處負責人介紹,這家公司現有工程已建有完備的污水處理設施和廢氣脫硫設施,項目竣工驗收監測結果表明,各項設施運行效果良好,在落實環境影響報告書各項環保措施及技術審查會提出的相關要求情況下,從環境角度出發,項目建設可行。
去年8月,經廣西壯族自治區重大項目推進工作聯席會議2012年第一次會議專題研究,認為這一項目滿足自治區“兩高”項目投資審批5個“必須”原則,屬于糖業循環經濟和綜合利用項目,對提高全區廢糖蜜綜合利用水平、促進糖業循環經濟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意義重大,原則同意這一項目布局建設。
■ 評審現場
每個環境隱患都要一一過關
在這一項目前期做環評時,考慮到其為“兩高”項目,周邊有龍江河以及居民點等,要針對這一項目可能對大氣環境、聲環境、地表水環境、地下水環境等方面造成的影響加強環保措施。
聽完項目方的介紹,在場專家提出了自己的擔憂,他認為項目涉及的危險化學品為乙醇、雜醇油、硫酸和磷酸,危險物質在生產、使用及貯運過程中引起的泄漏和火災爆炸,從而造成財產損失、人員傷亡、污染環境等風險事故。而廠址周圍半徑5.1公里范圍內有敏感點28個,均為村莊。項目存在一定的環境風險。
環評處負責人表示,經環境風險預測,一旦發生火災爆炸,周圍村莊在爆炸傷害范圍以外。只要企業能按專家們提出的各項風險防范措施進行嚴格管理,制訂相應的應急救援措施和應急預案,事故幾率非常小,可以消除或降低環境風險事故發生,最大限度地減輕事故造成的環境污染和損失,環境風險在可接受范圍內。
“焚燒處理酒精廢液比較清潔,但是焚燒產生的灰粘性比較重,要避免鍋爐除塵設備造成堵塞,引起惡臭。”有代表提出意見。
“購買回來的廢糖蜜如何儲存,我看到有的企業買回廢糖蜜沒多久就開始發臭。”
“周邊5平方公里有沒有居民的取水口,如果出現廢水事故排放,如何進行事故應急處理。”
……
環評會從上午9時開始,一直持續到中午12時。3個小時的環評會,專家們針對企業環評報告的不足提出了許多意見和修改建議,查缺補漏地完善環保報告。
■ 代表疑問
我們如何避免“被環評”?
環評會現場,也會聽取旁聽者的意見。來自廣西師范學院的學生唐薇稱,在環評書上,她看到,在整個總投資為3億多元的項目中,環保投資達到6000多萬元,占到總投資的20%多,如此環保投入,讓人比較震撼。
“但是,這137人能代表所有周邊被影響的人群嗎?”環評書上稱,此次共回收有效公眾參與調查表共137份,雖然他們認為特別需要加強空氣、水、噪聲等的治理力度,加強環保措施和監督,但是參與調查的人群中,97.81%認為本項目的選址是合理的,100%對本項目建設表示支持,唐薇對這些參與調查人群是否能代替周邊人群的想法提出質疑。
環評單位稱,本次公眾參與按有關要求進行,他們采取在敏感點現場張貼公告、網上發布公告、訪談、發放公眾參與調查表等方式,根據本項目的評價范圍、特點以及區域的環境敏感點分布情況,確定了本次公眾參與的核心公眾群為:廣維生活區、陸村、獨山、上林、葉茂、壩頭等村屯。
又有媒體代表提出,在評審期間,除了這137人,如果還有人有意見的話,該如何提出?
針對媒體代表提出的意見,自治區環保廳環境影響管理處處長韋杰宏表示,如果有意見,還可以通過電子郵件、信函、電話等方式提出。提出的意見,不管是否采納,環保廳都會進行回復。
■ 部門表態
“草根”代表的意見也很重要
“對環評這事,過去我和身邊的朋友都覺得有些神秘,有些遙遠。”環評會結束以后,第一次來參加建設項目環評會的李秋妹感慨道,這真不是件容易事。
作為自治區人大代表和政風行風評議員,李秋妹參加過一些聽證會和政風行風的活動。她稱,相比較而言,環評雖然因為其技術含量高的外在形象而讓人感覺難以接近,但產生的結果與市民息息相關,稍有疏忽,就可能造成隱患。
她希望以后讓公眾參與度更高一些,并形成常態,以增加社會對環保工作的理解,并提高公信力。
“今后,還有很多項目環評要這樣公開進行。”韋杰宏表示,目前國內極少有環保部門這樣公開環評會,而在今年3月31日,自治區環保廳已經進行過了一次公開環評會,今后凡熱心市民均可報名參加環評會,受場地所限,公眾代表以報名先后遴選。對特殊群體,比如建設項目所在地環境直接利益相對人要優先考慮。
韋杰宏稱,一直以來,建設項目環評文件審批會僅限于環評審批專家、項目業主及項目環評機構三方參與,以致于群眾對建設項目的環評審批過程不了解,甚至產生誤解,而如果參會的旁聽代表與專家意見不一,且有足夠的理由,專家也會慎重考慮,認真研究處理。
“環評審批從公開審批開始,主動接受社會各界公眾監督,讓權力在陽光下行使,在接受公眾監督中獲取公眾的理解和支持,以提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能。” 韋杰宏說。
相關鏈接
環境保護部印發《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政府信息公開指南》(試行),要求——
明年起環評報告公開全本
方便公眾對項目環評表達意見
“為什么這么多問題,當初環評時卻沒有發現?”近年來,媒體不時會曝出一些重大環境污染問題,而產生污染的原因又多是項目起初的環評弄虛作假。今后,環評報告難為企業遮羞了。
近日,環境保護部印發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政府信息公開指南》(試行)要求,從2014年1月1日起,各級環保部門要公開環境影響報告書全本。
據此,各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將主動公開環評報告書,并在本部門政府網站公布,需要在受理和審批前進行兩次公示。屆時,市民可以上網查到其公開內容,包括項目名稱、建設地點、建設單位、環境影響評價機構、受理日期、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全本(除涉及國家秘密和商業秘密等內容外)、公眾反饋意見的聯系方式。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環評機構接受各種公司申請,編寫環評報告,基本上都是要為污染企業服務。因此,一些企業要求,即使污染再大,環評報告也要拿出“遮羞方案”,使得污染企業項目可以通過環保部門審核,獲得批準。不久前,廣西壯族自治區環保廳就對9家存在問題的環評機構進行通報批評,提出限期整改的處理意見。
“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會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決定項目的最終命運。”自治區環保廳副廳長黎敏稱,目前廣西共有78家有資質的環評單位,但是“一些環評報告中存在大量低級錯誤,如果不公開報告原文,這些內容公眾根本無法看到”。下一階段,他們還將曝光一批前段時間查到的違規環評單位。
自治區環保廳環境影響管理處處長韋杰宏說,他們已經在做相關準備了,屆時不僅能夠公布環評報告全文,還會公布最后的環評審批內容。他認為,全文公開報告將改變此前公眾只能從公開渠道獲知環評報告部分內容或梗概的狀況,大大加強環評內容的透明度。
業內人士認為,此次環境保護部要求公開全本,一些企業可能并不樂意,其中涉及太多當地利益,比如一些項目讓附近居民知道全本后可能引來大面積反對,但將環評報告向社會公開,接受全社會的監督,有利于提高全社會的環境意識,有利于聽取社會各方的意見和建議。如果對某一項工程的上馬,群眾反響強烈,那么履行審查職能的環保部門就應當認真聽取群眾特別是社會上其他專家的意見,必要時還應舉辦聽證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