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推動水利工作上新臺階
——訪晉城市水利局局長張寶貴
水利是現代農業建設不可或缺的首要條件,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替代的基礎支撐,是生態環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統,具有很強的公益性、基礎性、戰略性。加強加快水利建設,不僅關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而且關系到經濟安全、生態安全、國家安全。我市如何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做好今年水利工作,為“十二五”奠定良好的發展之基?日前記者采訪了市水利局局長張寶貴。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張寶貴說,“中央一號文件對水利工作的定位,是黨對水利認識的又一次重大飛躍。”從我市講,十年九旱,同時全年降雨比較集中又極易暴發洪澇災害,境內地下水嚴重超采,地表水十分有限,山區農民群眾飲水緊張,工農業生產受到極大制約,做好水利工作的難度相當大。不過今年我們還是要克服困難,抓好“井”字形大水網工程建設,強化供水排水能力,解決8萬余人飲水標準問題。對11座小型水庫進行除險加固,建設3個500畝以上的農業節水園區,新增和改善節水面積3萬畝。完成水保初治面積10萬畝,實施生態修復面積20萬畝。加強水資源管理工作,整治丹河澤州段、澤州長河、沁水縣河、固縣河、陽城獲澤河50公里河道。努力建設節水型社會,搞好分行業節水工作和示范工程建設,完成蘭花集團田悅化肥、煤轉油、永豐化肥3家企業的節水技術改造,達到生產企業工藝廢水零排放。
“十一五”期間,我市經濟社會加速發展,全市以建設新型能源和煤化工基地為重點,新上了一批規模大、帶動力強的骨干產業項目,供水形勢更為緊張。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人民團結一致真抓苦干,水利建設突飛猛進,取得輝煌成就。2010年,全市年取水量達到5.2億立方米,新增供水能力2.8億立方米。解決了2251個自然村,64.5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建成萬畝以上中型灌區灌站7處,有效灌溉面積達到61.48萬畝,發展高標準節水農田15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27萬畝,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萬元生產總值用水量從140立方米降到100立方米以下,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85%以上,農業灌溉水利系數從0.48提高到0.58。農村水電項目星羅棋布,正在發揮效力。僅去年就解決了22.32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占年計劃的111.6%;完成農業實灌面積55.8萬畝,占年計劃的112%;完成水保治理面積14萬畝,占年計劃的140%;生產成魚1235噸,占年計劃的103%。
張寶貴說,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間再造一個新晉城,這對水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為確保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我市今年水利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以保障轉型跨越可持續發展用水需求為首要任務,以構建晉城市“井”字形大水網為主線,以實施農田灌溉、飲水安全、河流整治、病險庫加固,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以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為舉措,著力增強水旱災害應對與綜合防御能力、水資源合理調配與高效利用能力、水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能力、科學治水與依法管水能力,確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為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堅實的水利保障。
建設新水源工程仍然是今后一個時期水利工作的主題。張寶貴說,雖然目前“四供八庫”初步建成,17座病險水庫得以修復,但水源還是比較緊張,“十二五”要上馬修建15座小型水庫,新增2500萬立方米供水能力。今年要完成11座小型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任務。同時,著力興建以張峰水庫供水工程主要干線與新規劃建設的骨干供水工程干線形成井字形大水網,區域水網與大水網對接,最終實現沁河水、丹河水、衛河水與各水源工程、供水工程的聯合調度,大水網涵蓋城市規劃的六區、主要工業帶,經濟發達地區,通過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結合新農村和城鎮化建設,統籌解決農村水利新問題,使自來水入戶率達到95%以上。
張寶貴說,大興農田水利建設,提高糧食生產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是水利工作的重點。今后要從根本上扭轉農田水利建設明顯滯后的局面,基本完成大灌區、中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任務,為農業生產提供足夠的水源,確保糧食安全。一是要抓住中央和省級對小型農田水利加大財政補助專項資金規模的機遇,抓好全市7處中型灌區的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同時依托小泉小水興建一批投資小見效快的農田小型水利工程。通過實施“一礦一池一園區”戰略,建設一批高效節水示范園區,使全市農業有效灌溉面積達到69.473萬畝,比“十一五”凈增7.5萬畝。繼續實施水保治理大戶扶持獎勵政策,引導社會閑散資金投入水保治理,提高土地的抗旱保墑保肥能力。深入推進和全面落實“防、撤、搶”體系建設,在受洪水威脅的地帶及水庫、淤地壩下游地區,建立和完善“防有法、撤有序、搶救有力”的防洪保安體系,切實加強和提高各級防汛指揮能力。認真抓好河道綜合治理工程,搞好河流監測工作,確保防汛設施能經受住洪水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