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筆者認為,環境監察工作要邁好步、起好頭、開好局,應緊緊圍繞確保環境安全這一目標,卓有成效地開展工作。具體來說,要著力推進以下工作,實現環境監管效能的大提升。
深入推進重點流域的生態環境監管,實現水環境質量的大提升。協調相關部門加強對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安全隱患的排查和對飲用水水源地周邊情況的環境監管,嚴查各類環境違法行為,杜絕執法出現空檔;嚴把建設項目審批關、環評關。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禁止新改擴建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嚴厲查處污水直排河道和直排入海等環境違法行為。
深入推進環保數字化工程建設,實現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能力的大提升。按照統籌規劃、保證重點、兼顧一般、量力而行的原則,進一步擴大重點污染源在線自動監測設備安裝范圍,加快安裝進度;抓好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設施的日常運行監管,建立每周數據分析例會制度,查找問題、分析原因、制定措施、及時解決,使自動監測設施運行率、數據準確率進一步提高。
深入推進排污申報和審核工作,實現排污收費工作水平的大提升。要深入貫徹實施《排污費征收使用管理條例》,統一排污費征收工作程序,做好排污費征收系統軟件的應用工作,提高排污申報核定和排污費征收工作的自動化水平;進一步深化排污申報登記工作,加強對企業的培訓,使排污申報數據“真、準、實”;以國控企業排污費網上公示為抓手,定期開展排污收費執法檢查,解決征收過程中遇到的突出問題,確保依法、全面、及時、足額征收。
深入推進建設項目環評和“三同時”制度的落實,實現建設項目監察水平的大提升。加強對建設項目監察人員的培訓,提高建設項目監察能力和水平;每月對省、市環保部門審批項目數的8%~10%進行一次檢查,每季度對轄區內的各類開發區建設項目巡查一遍,發現違法違規建設項目要及時展開調查,及時提出處理意見,及時移交項目審批部門;進一步完善部門聯動機制,對建設項目實施從環評審批到建成投產全過程跟蹤管理,動態掌握項目建設進展和環保措施落實情況,建立建設項目環境監察動態檔案。
深入推進以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為主題的環保“綠劍”專項行動,實現環境質量的大提升。繼續深入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專項行動,通過開展涉重金屬企業、危化品企業、危廢產生企業、尾礦庫專項檢查,使環境高危行業得到徹底整治,全面消除環境安全隱患;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增加監察頻次、拓展監察范圍、加大監察力度,堅決遏制環境違法行為發生;不斷完善部門聯動機制,加強與監察、檢察、城管、經貿、公安等部門的聯動,時刻保持打擊環境違法犯罪行為的高壓態勢。
深入推進環境安全防控體系建設,實現防范和妥善應對突發環境事件能力的大提升。進一步完善環境突發事件的應急工作體系;加強重點區域、重點部位防控,將環境風險消滅在萌芽狀態。對轄區涉危、涉源等存在環境安全隱患的企業和水源地做好排查、登記,及時掌握轄區內風險源隱患的最新情況;依托“12369”環保舉報投訴熱線,充分利用環境突發事故應急處理平臺,強化接報、應急措施;結合環境突發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組織進行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演練,提高快速反應和處置突發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的能力。
深入推進群眾關注的突出環境問題的信訪查處,實現人民群眾對環保滿意度的大提升。進一步規范信訪辦事程序,提高案件調查處理效率;適時開展專項治理,并通過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行風監督員等參與環境執法活動,增強環境執法的透明度;堅持帶案回訪,組織信訪調查處理人員和信訪人面對面,了解他們的意見、建議等,確保信訪處理效果;把信訪工作納入目標考核,明確分工,落實責任。
深入推進環境監察隊伍標準化建設,實現環境監察依法行政效能的大提升。繼續開展環境監察標準化建設,配置適應現代化要求的環境監察裝備,市、縣兩級環境監察機構要全部達到一級標準;以精細化管理為理念,進一步把目標任務和制度落實精細化,堅決杜絕管理上的漏洞;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建立健全環境監察人員培訓、考核獎懲、監督制約等方面的長效管理機制,使環境監察工作進一步規范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