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來賓市委書記張秀隆——
本報北京3月4日訊(記者周潔 李銀雁)“紅水河是我國目前生態環境保護得最好的河流之一,紅水河流域的上游地區為保護生態環境所承擔的成本讓這個欠發達地區壓力非常大。”全國人大代表、來賓市委書記張秀隆在全國“兩會”期間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建議國家盡快建立紅水河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加大對紅水河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資金、項目的支持。
張秀隆說,紅水河是廣西的“母親河”,是我國第三大河流珠江的重要干流,紅水河干流長659公里,流域面積近5.26萬平方公里,流經云南、貴州、廣西、廣東等4省區59個市縣。但其得天獨厚的資源并沒有使流域內各城市經濟社會得到快速發展,反而因保護環境延緩了這些地區發展的步伐。
“目前,紅水河流域內貧困縣率為91.3%,貧困面率高達87.8%,為了保護紅水河水質不受污染和生態環境不被破壞,流域內各城市采取了關閉、遷移污染企業,實施封山造林和退耕還林等生態保護工程,進行水利工程和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并進行相應的居民搬遷工作。”張秀隆說。
這些舉措使流域內各城市喪失了不少發展的良機,延緩了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同時也帶來了額外的支出費用,為下游沿海地區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和犧牲。“紅水河下游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直接得益于紅水河良好生態環境的給養”張秀隆說。
“紅水河流域應該與下游地區共享整個流域發展成果,下游除了享受生態環境保護帶來的成果,也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因此,讓下游地區補償上游地區為保護生態環境付出的成本,這將極大增強下游的積極性。”張秀隆認為。
張秀隆建議,國家應盡快建立紅水河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加大對紅水河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資金、項目的支持。受益地區加大對生態保護地區的反哺力度。根據生態環境服務功能輻射范圍,確定受益地區,明確具體的補償標準。簽訂地方生態環境利用補償協議,由受益地區按年度向生態環境保護區所在地方支付補償費,補償費專項用于紅水河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流域內群眾生活用電補貼、能源替代補貼和困難生活補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