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京7·21特大暴雨發生七個月后,中國社科院的一份簡報指出,“災害不僅是自然之力為之,更與社會管理和治理能力滯后、公共服務水平低有關”。
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災害,最終遇難人數達到79人,降雨最大點在房山區河北鎮,降雨量高達460毫米,該區有至少41人遇難。
簡報指出,房山區土地利用缺乏科學規劃和科學評估、缺乏法律約束。該區存在在河道中建房、堆積沙土、建養殖場和進行農業種植等現象,這種情況導致暴雨中河道的行洪能力大大削弱,迫使洪水改道。
數天前,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發布了“北京7·21暴雨”課題組房山調研簡報。簡報根據該課題組在房山區的座談、考察情況撰寫。
去年北京7·21特大暴雨發生后,財新派出數位記者前往房山災區采訪報道。財新記者發現,距離房山區常樂寺村最近的一座砂山,就矗立在河道正中。砂山高十幾米,長幾十米,平常將30余米寬的泄洪道幾乎完全阻塞,彼時的山洪,也才沖開一道寬九米左右的口子。
附近村民向記者確認,就此安全隱患,他們早已向上反映多次,常樂寺村每年也向鎮政府報告此事。然而,直至暴雨發生,村里沒有等到回應。
對此類情況,簡報指出,目前的行政執法不具有強制力,將合理規劃上升到法律程序仍需要一個過程。
此外,對于房山區遇難者多為過路行人這一現象,調查組指出:公共信息服務系統不完善,預警、災害等信息主要是政府內部、自下而上、單向的行政層面傳輸,缺乏與群眾的信息互動,公眾遇險信息不能及時傳達到相關部門。有關路段缺乏洪水風險評估,風險標識、避難路線圖等有待建設和完善。
災害演練對于加強民眾的風險意識和提高逃生概率的重要性被再次提及。房山區南窖鄉設有災害演練場所,7月21日降雨365毫米,出現洪水溢出河道、進村入戶等災情,但由于每年都進行災害演練,該鄉盡管受災嚴重卻無人員傷亡。
北京7?21特大暴雨發生后,房山區的安徽籍趙氏居民連救六人卻未能領到帳篷等救災物資,原因是其沒有北京戶口。調查簡報提到此類問題時,稱“物資如何發放?依據是什么?災后補償、撫慰金標準怎么定?這些問題都急待相關政策研究”。
簡報在結尾部分指出,在城鎮或鄉村規劃中,要進行氣候風險評估,根據評估等級劃分居住區、墾殖區、適度墾殖區、保護區,合理規劃土地用途,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