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澇資料圖
2020,保定城區“不再看海”?
增加排洪泵站、排洪明渠,雨污分流改造,建設數字化信息管理平臺
新城區建設盡量保留低洼地和水面,確保透水性地面不少于四成
保定市排水(雨水)防澇規劃正著手編制,中心城區可擋30年一遇暴雨
近年來,強降雨等極端天氣讓一座又一座城市陷入內澇之困。近日,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編制了《城市排水(雨水)防澇中規劃編制大綱》指導各地摸清“家底”,編制符合當地實際的排水防澇綜合規劃,力爭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建成較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7月24日,記者探訪我市城區排水防澇實情,根據正在著手編制的排水防澇規劃,2020年,市區可望不再“看海”。
新區建設:新城區建設執行新規劃標準
據了解,規劃要求在對城市建成區進行地下管網系統標準改造的同時,對于城市建設過程中的新建地區,除干旱地區外,新建地區應采用雨污分流制。新建地區綜合徑流系數的確定應以不對水生態造成嚴重影響為原則,一般宜按照不超過0.5進行控制。
根據城市低影響開發(LID)的要求,合理布局下凹式綠地、植草溝、人工濕地、可滲透地面、透水性停車場廣場,利用地、廣場等公共空間蓄滯雨水。除因雨水下滲可能造成次生破壞的的濕陷性黃土地區外,其他地區應明確新建城區的控制措施,確保新建城區的硬化地面中,可滲透地面面積不低于40%。
現狀:一暴雨就淹水,地下管網不適應“極端天氣”
“核心設施老化,管徑參差不齊,管道設計滯后,城區地下管網很難適應‘極端天氣’。”7月24日上午,公用事業局事業處處長馬昕慶向記者自揭市區排水防澇系統的“硬傷”。
為何一暴雨就淹水?馬昕慶介紹,隨著城市發展,硬化增加,低洼處、水面、綠地等減少,對于二三十年前建成的地下排洪系統已經滿足不了現在暴雨天排澇需求。
“有的排水管道已有30多年,設備老化,管徑和泵站的收水面都偏小,現有的排水能力很難及時排出路面積水。老城區的排水管網大多還是雨污合流,因為老城區居住的人口較密集,改造難度比較大。”
“不過,最頭疼的還是百花路地道橋,可以說,只要一下暴雨那兒就成了‘海’。那里的地下排水管網建了有十幾年了,當時設計的收水面積只是個‘單洞子’,現在路面改造,地勢又是周圍最低點,四條路的積水全部匯集到這兒,收水面積早已不僅僅是一個橋面了,已經擴大了好幾倍,但原有泵站的排水能力卻沒有增加,這也是市區許多大面積積水點共同存在的問題。”馬昕慶說。
■相關鏈接
解讀“30年一遇暴雨”
中國氣象規定,24小時降水量為50毫米或以上的強降雨稱為暴雨。“30年一遇暴雨”從概念上講,是根據氣象觀測的記錄數據,在統計周期里,30年內最大的一次暴雨降水量。
7月25日,據市氣象臺在統計周期內觀測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保定市區24小時內降水在150毫米左右,即可稱為“30年一遇暴雨”。
近期舉措:提升泵站排水能力,消除重點積水點
要徹底解決多年來積累下來的地下管網問題,確實是個大工程。針對老城區改造難度大的現狀,排水總公司將在近幾年雨污截流的基礎上,改造合流制管網,按照雨污分流制進行建設。對于目前市區顯露出來的27處重點積水點,進行徹底改造,并不斷提高泵站排水能力。
據馬昕慶介紹,針對突發事件,排水總公司自主研發建設了數字化信息管理中心,對12座道橋泵站、4座污水泵站及3座污水處理廠進行遠程視頻實時監控。通過信息、數據、視頻共享,對汛期主要路段的積水情況進行全面監測,形成了高效快捷的上下聯動機制,有效提高了整體調度指揮能力。同時,再提高市區排澇調蓄能力,控制開發強度和地表徑流,有條件的建設雨水滯滲、收集利用等設施,達到規劃的排澇調蓄能力標準。
“京廣線橫穿市區,如果幾個地道橋同時出現大面積積水的情況,市區東西兩側就要斷交。為防止發生斷交,我們一直在加強應急搶險,目前已配備了臨時機泵3臺、移動泵車1臺、移動發電機4臺,一定要確保七一路和東風路地道橋排水順暢。”馬昕慶說。
長期規劃:中心城區可擋30年一遇暴雨
十年建成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體系,無疑是美好愿景。那么,如何才能讓這束陽光真正照進現實?
馬昕慶認為,城市排水防澇,不是個小問題,更是個細節問題。之所以雨季多個城市內澇,根本還在于城市排水設施能力有限和先天規劃短見所致。這次編制的排水防澇規劃正是個“摸底”的過程。
“要解決問題,還真得從規劃上根治。我市的排水防澇規劃已著手編制,按大綱標準規劃,同時根據我市的實際特點,排水總公司提出設想、要求以及細節的解決方案,再由專業機構去具體實施,預計在年底基本完成。”馬昕慶表示,我們在很多時候無法抵御大自然的兇惡,但如果做好充分的應對準備,可以把損失有效地降到最低。因此,對于排水防澇問題,一定會科學規劃、設計,將在2020年徹底改善市區排水防澇系統,中心城區應可抵擋不低于30年一遇的暴雨。